突破音樂及藝術界線的神級人物 Flume
“我聽音樂你卻和我聊藝術?”
“這不僅僅是音樂了,這是藝術!”
即使在銀幕前的你不是一位資深樂迷,也一定知道音樂是可以於藝術劃等號的事實,這話好似能從任何人口中說出,但的確音樂與藝術的碰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…
藉機在這裡拋出如下兩個問題供大家思考,並在文中將問題進行討論,目的是讓大家正確對待“音樂藝術”:
1.藝術和流行是否能和諧相融?
2.界定音樂人是否為藝術家的標準是?
是否心中已經做出了回答?接下來重點介紹的這位電子音樂製作人,你可以在他的身上找到問題的最佳答案,來自澳大利亞的Flume,絕對可以算作是該領域藝術家般的存在,如此“奇葩”,既能在流行和實驗結構中縱橫,又能讓大眾為他的作品心甘情願買單,這就是他的神奇所在。
顯而易見的是,這位澳洲男孩每個時期的作品,都散發著高級的妖治氣息,從12年的同名專輯《Flume》到16年《Skin》斬獲格萊美最佳電子音樂專輯,再到如今《Hi This Is Flume》解構視覺藝術和音樂的攝入,造就瞭如今Flume的多面藝術家形象,我們也將Flume三個重要的階段進行了分析:
尋聲 《Flume》-2012
“現在人認為音樂主要基於旋律和節奏這兩大元素,但我覺得音色經常被人們所忽視,所以
我在創作過程中尋找了正確的聲音。”—Flume
受到’Beat Music’先驅Flying Lotus影響,Flume在作品中更多探索了R & B音樂和電子音樂的柔性地帶,將兩者進行了巧妙結合,相比之後的來勢洶洶,《Flume》毫無疑問成為了他初露鋒芒的一次青澀嘗試。
應聲 《Skin》-2016
在對Lorde和Disclosure兩位大牌進行作品Remix成功破圈後,許多人迫不及待想在萬眾矚目舞台上見到Flume,作為回應他釋出了《Skin》用癲狂的合成器和創新手法下Futurebass那跳脫的鼓點,挽救了當時以EDM為首的主流電子舞曲的“創新缺失”。
浸聲 《Hi This Is Flume》-2019
如今,Flume的音樂道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,他卻沒有進行任何只基於流量的合作,而是攜手了先鋒實驗流行音樂人Sophie和EPROM等人組合了Mixtape的完美陣容,其中貫徹了Flume標誌性的合成器之音,和充滿金屬質感的敲擊音色,略微加入解構俱樂部音樂的手法,前衛新穎而不失傳播度。正如第一首中Hi This Is Flume所應證的那般,多個Flume發出了聲音,成為了一名“多面藝術家”。
Flume一直在突破自我的道路上前行,他並沒有拘泥於EDM爆發時期對於Drop的“高潮迷戀”,而是把重心放在了結構創新和藝術包裝之上,作為一位藝術家他更多嘗試了音樂外的事物,例如解構藝術和視覺呈現。
Flume與他的解構音樂封面,十分具有衝擊性
被譽為 Future bass 的前沿人物的Flume用一首Disclosure作品《You & Me》的Remix,將Future Bass推至巔峰,讓人們意識到這樣的編排手法是如此吸引聽眾,當然他並不能阻止這一風格走向同質化,更多製作人嘗試模仿Flume的作品去製作Future Bass,無可避免地沒有吸取該風格基於創新而誕生的本質,從“未來Bass”變成了“現在Bass”.
Futurebass曾在06年誕生,最初是英國Bass Music的一個衍生風格,由黑暗氛圍Dubstep奇才 Burial 作為第一人,由Hudson Mohawke、Mura Masa等充滿奇思的製作人奠定基礎
一味批判主流,並不是以此標榜自己作為“非主流”的優越所在,就連Flume自己都不止一次調侃自己為’Bad boy of EDM’,即使涉獵實驗結構的電子舞曲,也將自己放在了EDM的隊伍裡,畢竟Flume站在了創新型流行音樂的區域。
如果你對Flume有了更多的了解後,你也一定對他所在 Future Classic 有所留意,或者是不經意間接觸到了Future Classic的作品與藝人,例如Bicep、Cashmere Cat、DJ Koze、Little Dragon,還有如今炙手可熱SOPHIE 各個都是當代電子音樂場景的質量保證。
這家來自澳洲的獨立電子音樂廠牌還涉及藝人巡演經紀、團隊管理等業務,由活躍於澳洲的 Nathan McLay 於04年創立,致力像全球推廣獨特前沿的電音作品。
的確,我們想看到更多人對於藝術買單,優質的作品理應得到它所應該得到的價值,作為萬千藝術家之一的Flume,讓我們知曉藝術向來和流行一詞並不矛盾。